原標題:批判現(xiàn)實主義影片找到突破口 專訪《我經過風暴》編劇、導演秦海燕
犀牛娛樂原創(chuàng)
文|小福 編輯|樸芳
今年暑期檔是一個現(xiàn)實題材井噴的檔期。
從大爆項目到中小等體量影片,大量聚焦各類細分領域的優(yōu)質影片集中在今年暑期檔涌現(xiàn)。在繁多的佳作中,一部名為《我經過風暴》的影片引起了犀牛君的興趣。
在動輒二三十億的頭部項目面前,這部在暑期檔后半才姍姍來遲的非大成本現(xiàn)實題材項目,卻以堅挺姿態(tài)逆流而上,在首日排片占比僅8%的情況下一路走到現(xiàn)在的1.75億元成績,從石頭縫里開出了花。而我們,也從這部影片身上感受到了遠比票房數(shù)字更加重要的內在價值。
作為電影市場上第一部反家暴題材影片,《我經過風暴》的故事沒有停留于對家暴現(xiàn)象的揭露,更從深層次剖析了家暴受害者之困境以及反家暴之艱難。在這樣一個真誠的故事背后,我們同樣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者那份勇于揭開現(xiàn)實、反思現(xiàn)實的果敢。
懷著這種心情,犀牛君與這部影片的編劇兼導演秦海燕,聊了聊她與《我經過風暴》的創(chuàng)作故事。
一次感同身受后的“強烈”意愿
在此前的很多采訪中,秦海燕都曾介紹過這部影片的緣起。因為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讓她有了一種見證者獨有的感同身受,而這,也是她此次選擇創(chuàng)作這個故事的主要動力源。
盡管放眼整個市場維度下,這部反家暴題材作品都可以說是史無前例,而這種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切入視角也稱得上罕見,但落到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秦海燕其實并不認為這是一次特別的手法。
從創(chuàng)作方法角度來看,由她擔任編劇的2022年國慶檔影片《萬里歸途》也同樣采取了現(xiàn)實主義命題及真實采訪來源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但相似的創(chuàng)作手法,卻在《我經過風暴》里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編劇、導演秦海燕)
秦海燕把她的此次取材過程稱作一種“糾偏”。
最初開始關注到這個議題,秦海燕的確是通過身邊的朋友。一位城市中如徐敏一般的所謂成功職場女性,與此前慣常印象中所以為的遭遇家暴女性有很大的區(qū)別,但她依然陷入了名為家暴的“風暴”——友人的經歷為秦海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也因此決定執(zhí)筆。
之后,為了勾勒出一個更加具象的故事,秦海燕開始了漫長大量的實地走訪。
在采訪過程中,秦海燕接觸到了一些相關專家,讓她獲得了關于家暴議題更加全面細化的解讀。她意識到了家暴的核心是一種控制關系,這種控制關系不但可能不會隨著婚姻關系解體而消除,甚至可能會通過代際傳遞,導致孩子成長為新的施暴者和受害者的事實。
在現(xiàn)實中,像徐敏這樣有一定經濟能力、社會資源、女性意識去脫離關系的女性已經是極少數(shù)人,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少數(shù)群體,仍然會面臨家暴后的無助,甚至產生受虐婦女綜合癥,難以擺脫關系。
也是通過真實走訪,秦海燕通過幫助這些人的律師、民警以及反家暴組織工作人員口中得知了更多細節(jié)。取證之難、離婚之難、當事人與身邊之人的無力,真正的反家暴歷程,就宛如經歷過一場劇烈的風暴。
在接觸真實素材的過程中,秦海燕逐漸意識到了“在家暴這個很嚴肅的議題下,如果僅僅是利用議題去做‘爽文’或類型化的內容,是對這些被采訪者乃至議題的不尊重?!北绕痤愋突罢鎸崱睂@部作品顯然更為重要。
因此相較于傳統(tǒng)電影作品那種更多出于主觀意識上的創(chuàng)作,《我經過風暴》的誕生,在我們看來更像是一次水到渠成。
影片中,為了站在一個更公允的視角去詮釋家暴,秦海燕并未刻意地去放大女性在家暴中的位置。在她看來,“家暴是一個黑洞、一個家庭癌癥,甚至可以在家庭成員之間代際傳遞?!?/p>
陳均的母親從受害者變成施暴者,陳均亦從受害者轉變成了施暴者,而徐敏與陳均的兒子念念,在目睹家暴的過程中,也受到了錯誤觀念的浸染。這種超脫于性別界定的設定,反而更準確地詮釋出了家暴的本質。
徐敏選擇的反殺,或許在一些網友看起來似乎像是爽文的結局,事實上也具備極強的現(xiàn)實底色。秦海燕向我們介紹,在她取材的過程中,了解到了形形色色的案例。像徐敏一樣被迫成為故意殺人者的家暴受害者,就在幾年前真實上演過。
友人的經歷、女性的困境讓秦海燕作為一名女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和社會責任感。“當時有了一種特別強烈的使命感,讓你有了一定要去表達的欲望”,秦海燕道。
這種強烈的動力也推動著秦海燕堅持著把這部電影創(chuàng)作了出來,打磨成了一個既能展現(xiàn)她們的絕望、無奈,又能保留一些希望的故事。
回到現(xiàn)實里去
如今,現(xiàn)實題材已經成為行業(yè)內最主流的題材類型。
但人們也普遍認同,把現(xiàn)實題材落地現(xiàn)實從不是一件易事。
在《我經過風暴》的故事里,很多觀眾都汲取到了強烈的真實感和情感共鳴,作為一部現(xiàn)實題材作品,這部影片已經達成了它最核心的使命。在這背后,為了影片真實感的落地,秦海燕也做了諸多細化的設計。
首先在劇本端上,大量的扎實采訪為這個劇本奠定下了現(xiàn)實主義基礎。無論是脫胎于真實案例的人物還是海量采訪中帶來的故事情節(jié)乃至細節(jié),都為這部作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真實性。
當然,這并不只局限于主角家庭,作為故事重要推動者的兩個律師角色,也飽含創(chuàng)作者的巧思。
徐敏一開始找到的律師王震,更多充當著現(xiàn)實中離婚律師的縮影。他們沒有光鮮亮麗的行頭和高大上的辦公場景,很多觀眾預想中的理想主義發(fā)展也會在他們手中變成更為有效的解決方式。
而一路陪伴徐敏上訴的實習律師李小萌,除了成為徐敏對照組之外,同樣也是觀眾代入故事的最佳切入點。
在剛接手案件時對徐敏的懷疑、為徐敏努力爭取時的熱血、在勝訴離婚后面對徐敏反悔時的無力甚至放棄,乃至最后周而復始決定再次幫助徐敏。李小萌在這個故事里的心境變化,也代表了絕大部分銀幕前觀眾的情感起落。
其次在拍攝過程中,秦海燕和其他主創(chuàng)則采用了更多元的落地方式。
例如影片的美術團隊,會通過在徐敏家的很多家具上張貼兒童貼紙這種細節(jié)方式來增加場景的生活感,以此來充當演員進入角色的抓手。攝影團隊則在詮釋這部影片的過程中弱化了“炫技”的成分,采用了更簡潔有力的視聽語言,為現(xiàn)實主義這個模式化的詞匯,提供更加落地的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演員快速進入情景,秦海燕還采用了一些“特別”的方式。除了盡可能利用順拍的方式輔助演員保持情緒之外,還在正式開拍前先讓男女主角和小演員一同體驗家庭生活的感覺,放棄拍攝原定劇本內容,留出了一天半的時間去體驗溫馨家庭生活。
這些片段最終被剪成了一則MV。當然,考慮到影片調性,這些段落很難會出現(xiàn)在正片中,但這段情景卻非常有力地助推演員迅速進入角色。以至于在第二天的吵架情景拍攝過程中,兩位演員表演非常超出預期?!拔矣X得可能演員的內心就好像在平行時空里經歷了這樣的一段婚姻生活,然后忽然進入很撕裂的情境當中,導致兩個人當時就演得很上頭。”
到了全片高潮那場難度最高的法庭戲,這則MV也成了佟麗婭調動情緒的利器。長達4天的高強度拍攝,令人涕淚俱下的控訴與自白。依托于真實的情感抓手,表演也變得更為深入人心。
除此以外,在我們看來,能夠準確提取“家暴”含義,同樣也是這部影片共鳴之強烈的重要加成點。
很多看完影片的觀眾都意識到,《我經過風暴》的壓迫感很大程度上并不直接來自暴力場景。
引發(fā)網友熱議的黑底白字短信畫面、徐敏在應酬后深夜歸來時陳均的眼神,還有那些令人窒息的監(jiān)控與尾隨……這些畫面,遠比暴力血腥場面更加令人膽寒。
在秦海燕看來,“我覺得要理解家暴的核心就是一種控制,除了動作之外,也有精神的、語言的等等。首先要更準確地理解到家暴是一種控制方式,其次我自己也會覺得精神上、語言上的控制,可能比動作暴力更恐怖?!?/p>
當然另一方面,作為一部以反家暴為命題的影片,不刻意去渲染動作暴力,也是創(chuàng)作者們的初衷。據(jù)秦海燕介紹,甚至在最初的劇本版本中,對于家庭暴力的表達會更加隱晦,以至于可能造成觀眾與律師李小萌出現(xiàn)相同的觀感。
但最終,秦海燕在在剪輯階段和剪輯指導楊紅雨探討后,決定采用更加直白的處理方式,“我覺得影片可能需要大家更早地進入徐敏的內心,去與她共情?!?/p>
擁抱新身份
在成為一名導演之前,秦海燕已經做了近20年的編劇。
或許聽過她名字的觀眾并不多,但說起《找到你》《刺殺小說家》《萬里歸途》這些耳熟能詳?shù)挠捌?,恐怕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p>
突然離開舒適區(qū)向肩上擔子更重的導演領域邁出一步,又選擇了反家暴這樣一個門檻極高的題材,這種轉型的挑戰(zhàn)性不言而喻。
不過秦海燕倒是有不同的觀點。“很多人會認為編劇轉導演會有一個思維的轉換,但是他們可能真的不夠了解編劇這個行業(yè)。”
在她看來,這次創(chuàng)作還是比較順利的。除了前期大量的素材積累之外,在準備正式開機之前,秦海燕和其他主創(chuàng)人員也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
譬如與攝影團隊花兩個月時間畫完分鏡,通過前期溝通與演員達成對劇本與表達的認可,在拍攝現(xiàn)場,制片團隊也非常順暢地運轉起來。相比之下,秦海燕認為更大的挑戰(zhàn)來自創(chuàng)作之外。
“編劇其實就是用文字的形式來繪制畫面和視聽”,在她看來,編劇與導演的思維本質是相通的。但導演的難點在于要扛起更多責任,從創(chuàng)作的選擇、剪輯到最后發(fā)行、宣傳,負責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博弈。這種身份和能力的轉換,遠比創(chuàng)作更加考驗人。
多年編劇經驗積累下的專業(yè)能力、在這個選題上的強烈創(chuàng)作欲望推動著秦海燕將《我經過風暴》這部影片帶給所有觀眾。而這部導演處女作影片,也為她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這一方面來自觀眾。
“我覺得在路演當中我收獲到的觀眾是超出我的預期的”,作為創(chuàng)作者第一次參與到路演,第一時間接收觀眾的反饋、反芻創(chuàng)作,秦海燕認為這樣的過程非常有收獲。
在映前階段,貓眼通過試映和市場調查做出了初步的受眾定位,得出20歲出頭女性觀眾為主這個受眾畫像。然而通過路演,秦海燕發(fā)現(xiàn)影片找到了更多的觀眾群體。除了那些真正有過經歷需要鼓起勇氣直面陰暗的小部分觀眾,從年輕情侶到夫妻,他們并非都為了尋求視覺沖擊或是獵奇話題而來,很多人也通過這部影片重新思考彼此關系,尋找到一種更健康的相處方式。
而許多親子觀眾的到來,更是完全超出了秦海燕的預期。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對來自廣州的母女。
在《我經過風暴》廣州點映期間,秦海燕自己飛往廣州走進觀眾席近距離感受氣氛。這位普通的母親,在觀看影片之時還模仿片中徐敏安慰兒子時的“點鼻子”舉動,也向女兒伸出了手,希望女兒在未來的婚姻中即便遇到了這樣的事也能勇敢做出選擇。
像這對母女一樣的觀眾還有很多,這讓秦海燕意識到,即便身處和睦的家庭,沒有親身經歷或是親眼目睹,或許也可以接受人性惡的教育。這部影片不只是拍給那些有故事的觀眾,更多受眾群體,也通過《我經過風暴》汲取到了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另一方面,也源于行業(yè)人的肯定。
幾天前,《我經過風暴》劇組來到了秦海燕的母校北大,在這里,她收獲了在整部影片路演過程中最熱烈的一次掌聲。而影片監(jiān)制王紅衛(wèi),也在現(xiàn)場對她表示了肯定。
在他看來,很多編劇轉行導演都會陷進劇本反倒出問題的“魔咒”,但這一次,秦海燕打破了“魔咒”,既沒有在劇本上出問題,也通過導演的工作完成對劇本進行了再加工。滿足了這兩點,也就意味著秦海燕真正開啟了自己的導演之路。
王紅衛(wèi)監(jiān)制的這一番話,其實也是《我經過風暴》這部影片和秦海燕導演帶給我們的最大感受。
現(xiàn)代社會,家暴遠比我們想象中發(fā)生得更為頻繁,反家暴任重道遠,但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者,真正踏出一步去觸碰這種敏感又充滿話題性的題材卻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而對于一名成熟編劇,轉型導演同樣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zhàn)。好在,秦海燕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無論是將這個故事作為自己的導演處女作,亦或是在成為導演后想做出的表達。強烈的表達訴求和使命感,共同驅動著她做出了屬于自己的那個正確選擇。
從結果來看,作為一部現(xiàn)實題材影片,《我經過風暴》脫胎于社會話題,卻不止步于膚淺探討。秦海燕用獨屬于女性創(chuàng)作者的細膩筆觸解構家暴話題,更具象化地為觀眾展現(xiàn)出了反家暴之路的艱難。
盡管是秦海燕第一次以編劇兼導演的身份出現(xiàn)在影片創(chuàng)作者一欄,但無論是影片的完成度、口碑亦或是帶來的網絡討論度,都足以表明《我經過風暴》是一部成熟、有價值的作品。這部影片,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秦海燕作為導演的未來可期。
而交出了一份優(yōu)秀導演處女作的秦海燕,眼下也并不急于給自己設限。她依舊熱愛著編劇的工作,但若是遇到下一個能夠如《我經過風暴》一般觸動她的故事,她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再度拿起導筒。